客户服务热线:

0533-2165111

服务号
服务号
订阅号
订阅号
  1. 首页
  2. 行业资讯
  3. 行业动态
  4. 正文

保障饮水安全须在源头设置“最后防线”

“4·10兰州自来水苯超标事件”揭示了一个长期以来隐而未现的真相:自来水厂的安全监测,并不是完全可信赖的。

  尽管事件的后续处理仍在进行中,但不论是技术还是程序问题,这起事件的事实是:尽管有多点、定时的监测,苯超标的自来水还是进入了兰州市的千家万户。自来水厂可以宣称—或者说应当通过可靠的技术手段、完善的管理机制来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把“问题水”拦截在最后的防线。但事实并非如此。

  通过这次事件,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要求,城市饮用水的安全必须从源头做起,对于致命的污染物,源头就是“最后防线”。

  新闻缘起

  水厂的监测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可靠

  4月10日,兰州市发生自来水苯超标事件,其原因是中国石油(601857,股吧)天然气公司兰州石化分公司一条管道发生原油泄漏、污染了供水企业的自流沟所致。所谓的“自流沟”,是指水流不用加压,自然流淌。

  4月10日17时,兰州威立雅水务集团公司在第二水厂出水口发现严重苯超标,同时,在第二水厂多个监测点及4号自流沟向第二水厂的入水口均发现苯超标。

  公开披露的数据显示:4月10日17时,威立雅出厂水苯含量高达118微克/升。发现水异常后,该公司又连续3次对水质进行了检测,每次间隔2个多小时。11日11时,自来水厂控制阀开启,4号自流沟的水被切断,不再供水。

  11日12时,新华社正式向全社会公布了这一消息。按照官方说法,从威立雅水务集团第二水厂出水口到市区最东边的城关区东岗镇自来水运行需要8.5个小时,这意味着,苯超标的自来水此时已经进入了兰州市的千家万户。

  回顾整个事件,有很多值得反思、追问的关键问题。但是,更加不能忽略的事实是,当自来水厂的源头出现污染,水厂并没有“固若金汤”,苯超标的自来水流入兰州的千家万户。

  保障城市饮用水的安全,应该从源头开始。源头水源地,也同样应该以“最后防线”的标准来监测和治理。

  核心关注

  饮用水源污染事件频发

  近年来,我国影响饮用水安全的水污染事件频频发生。

  4月23日,汉江武汉段水质出现氨氮超标,造成三家自来水厂相继停产。湖北省环保厅26日发布的调查通报称,造成本次汉江武汉段氨氮超标原因有三方面,但汉江上游汉川闸和汉川泵站闸排放长期积累渍水系污染主因。

  去年12月,杭州市民不断反映饮用水存在异味。今年1月17日,浙江省环保部门通报自来水异味的罪魁祸首是丁基苯酚,随即对污染钱塘江源水的10家相关企业予以停产,异味逐步消除。环境保护部华东环境保护督查中心刘奇说,为找到污染源,在1个月内,杭州、金华和衢州市共组织出动9360人次,检查企业7172家次,发现存在环境问题企业245家。

  汉江、黄河、钱塘江等河流是居民饮用水源,当前我国河流污染情况不容乐观,保障饮水安全必须先保障河流水源的安全。

  水源污染有三大原因

  “我们认为,影响我国河流水环境污染的成因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水资源总量不足,流域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利用方式和生态用水结构性失衡,河流稀释纳污能力严重不足;二是水污染结构特点较突出,我国从2000年以来,工业和城市化快速发展,农业集约化也快速发展,形成了超强度的污染负荷排放,远超河流水环境承载能力;三是河流廊道断裂、水化学损伤、水生物种贫化,河流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丧失、自净能力不足。”我国水专项河流主题有关负责人说。

  我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很明显,“三河”流域以及黄河中下游为缺水地区,也是我国人口压力比较大地方。

  该负责人说,海河、淮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高,远超40%的国际警戒线。特别是海河流域,河流水量不足,污水比例较高,整个流域水资源利用程度远超40%,最高年份达到70%—80%。也就是说,“河流里基本都是废水或污水,在这个情况下,河流退化在所难免”。

  我国工业快速发展,化工、农副食品加工、纺织和造纸四大高污染行业排放的废水和污水占排放总量的60%;规模化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国河流的主要污染源。“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集约化是发生在一个较狭窄的空间里,空间叠加效应明显。“三河“废水和污水排放主要集中在平原地段,辽河流域平原段废水排放量,占全流域的94%,海河占73%、淮河81%。”该负责人说。

  我国河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首先是物理完整性的破坏,那是由于建设了大量的闸坝,造成河流的不连续性;其次是高强度的化学污染物质排入,直接伤害河流的水体生物,导致物种退化,进而影响了整个水生生态系统健康。一个健康、状况良好的河流包括很多生态系统,并彼此平衡,但在污染水环境中,生物物种单一而脆弱,多为耐污种组成。

  污染重而复杂 水资源过度开发

  经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研究发现,当前我国河流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点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城市面源污染和水资源过度开发,并进而导致了好氧物质污染、有毒物质污染,河流生态功能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境破碎和自净能力减弱等问题。

  于是,水专项“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综合示范”主题围绕这些问题,进一步研究、梳理发现,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是我国河流首要污染物。对于水专项的治理重点,辽河、海河、淮河“三河”流域也以COD、氨氮为首要污染物。

  除COD、氨氮外,在松花江、海河和辽河等流域,有毒有机物质检出普遍,风险日趋严重。其中,在辽河流域,检出了9类24种有毒有机物;海河流域检出了28类115种,淮河流域(江苏段)检出了4类33种。

  专家观点

  “十二五”阶段治理应减负和修复并重

  “十一五”期间,水专项分设湖泊、河流、城市、饮用水、监控预警、政策6大主题,在太湖、巢湖、滇池、辽河、海河和淮河“三河三湖”等十大流域,共启动了32个项目,230个课题,中央财政资金投入32.1亿元;共突破了1000余项关键技术,完成229项技术标准规范,申请1733项专利,有力支撑了流域污染防控和饮用水安全保障。

  目前,经过水专项的科技支撑和污染治理,我国重点流域河流呈现好转趋势。其中,松花江流域水质总体由中—重度污染转为轻度污染,有毒有机物呈现种类减少、浓度降低趋势,流域野生鱼类种群有所增加,河流水生态得到初步恢复。

  水专项技术总师、中国工程院院士孟伟说,水专项分三个阶段来实施。“十一五”阶段以控源减排为主,因为现阶段我国的河流、湖泊水环境都是超负荷的,必须减少污染负荷; “十二五”阶段,通过减负和修复,继续减少水污染负荷,同时修复已被破坏的环境水生态,使水质明显改善。

  水专项治理应创新实施机制

  在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第一阶段主题评估会议上,水专项第一行政责任人、环境保护部副部长吴晓青说,水专项在污染负荷削减、有毒有害污染物控制、污染水体生态修复、饮用水安全保障等七个方面取得技术突破,已初步构建了水污染治理和水环境管理两大技术体系,完成了实施方案第一阶段“控源减排”目标任务,成效显著,在我国水污染控制与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成果的取得是全国上千家科研单位和企业,3万多名科技工作者和各地区、各部门共同奋斗而取得的。

  “水专项是一项重大的科技工程,也是一项民生工程。不同于一般的科技项目和治污工程,必须既关注技术创新,又着力于水质改善,同时通过示范工程的验证和引领不断提高治理的技术水平和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吴晓青强调,水专项必须与各部门的管理需求紧密结合,与地方政府的流域治污需求上下互动,与经济、法律、政策等手段融为一体,与百姓的强烈愿望形成互应,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实施机制。